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劉勰

中國南北朝時期,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,(465-520?),字彥和,生於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,約卒於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,祖籍東莞郡莒縣(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),東晉以後世居京口(今江蘇鎮江)。家世原本可稱得上是顯赫,祖父劉靈真,是南朝宋國司空劉秀的弟弟,而父親劉尚則曾擔任過越騎校尉。但是,劉勰早年喪父,家道繼而便顯中落。
      年輕的時候,劉勰便在「定林寺」(即上定林寺)跟隨著僧祐,學習、整理經藏。十餘年過後,劉勰也因博覽群籍,能清靜無擾地專心書寫《文心雕龍》。依《文心雕龍.序志》言「齒在逾立」,由此可推知《文心》寫就的時間,大約就是居住於定林寺的後期。然而,書雖完成了,卻沒有暢銷熱賣。心念一轉,劉勰認為還不如將此書拿給識貨的人看!於是他背著書,裝成賣貨人的模樣,等在沈約(撰寫《晉書》、《宋書》的南朝有名史學家、文學家)外出時必會經過的路上。等車駕經過時,劉勰就擋在路前,進呈他的《文心雕龍》。傳言,沈約看過後,非常推崇,以其「深得文理」,放在書桌上頭,時不時的就翻閱。
      直到劉勰三十八歲(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,502),才被朝廷接見,也才開啟了劉勰的仕宦之路。先是天監三年(504)中軍臨川王宏,引其為兼記室;天監七年(508)時梁武帝命有才學的僧侶俗眾們,集合於定林寺,抄寫一切經論及相關文書;劉勰亦在學者群中。隔年(天監八年,509),被任命為車騎倉曹參軍,又擔任太豐令(今浙江衢縣),頗有清廉政績。大約三年後(天監十一年,512),劉勰擔任仁威南康王的記室,同時亦為東宮通事舍人,深得昭明太子喜愛與器重。
      天監十七年(518),五十四歲的劉勰上表國家,建議「二郊農社」,意即應使用蔬果來祭拜天、地、社稷,隨即便被轉任調派為步兵校尉,同時兼為舍人。雖如此,終身欲獻身並宏揚儒學的劉勰,實質上並未真正地達到他「緯軍國」、「任棟樑」的目標。不久之後,又被任命與慧震師傅一同到定林寺撰寫經書。令人震驚的,卻是在此事完畢後,劉勰就剃度出家,改名為慧地。不到一年,便悄然辭世。終生未嘗婚娶,享年約五十六。
      回顧劉勰一生經歷,常可見其遭遇重大波折,但也可見其學養豐沛,融合了儒、釋、道各家思想的薰陶,成就動盪時空下的特殊人格典型。就其中年以後積極入仕的姿態,及其早年所書《文心雕龍.序志》文提及:
      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,隨仲尼而南行。旦而寤,乃怡然而喜,大哉!聖人之難見哉,乃小子之垂夢歟!
      自生人以來,未有如夫子者也。
      由孔子作為儒家的象徵符號於夢中出現,為其帶來無比的歡欣,即可窺知劉勰擁抱著對儒學的深切渴慕與傾心,進而落實於「文章之用,實經典枝條」的思惟,故「搦筆和墨,乃始論文」,撰寫《文心》。因此,進一步的說,所有領域、類別的文章,非關通俗、經典,都是可以納入「文學」中討論的。同時,所有的文章,也應當能夠朝著貼近經典的方向書寫,才能正確地達到文章之實「用」。
      劉勰於學思上,為要繼承儒家經典意識,反對當時文風的「浮詭訛濫」、「狹隘偏頗」,做出了極大地反思與建樹。其次,在分析文章「創作內容」及「表現形式」二者關係上,主張文、質應並重,反對「為文造情」。又為能真正了解文學何以盛衰、正確地品評各類作品上,明確粗略地建立了「文學史」的概念。他自時代、社會、政治、生活等影響中,企圖通過瞭解過往,得為自身之當代文學書寫,賦予定位。
      總的來說,劉勰完成中國古代唯一一部完整精密,且宏觀嚴謹的文學理論專書,立足於「宗本經典、推崇儒學」上,全面系統化地總結實務而成理論,提升中國文論至新的階段。因此,劉勰所成就之集大成的貢獻,以及開創性的跨時代意義,影響後世無盡,在在皆為後人無法蔑視輕忽的。

撰稿人:陳讚華
網站滿意度調整